什么是牙周病治疗?

首页 » 綜合治療 » 什么是牙周病治疗?

牙周病治疗是针对牙周组织(包括牙龈、牙槽骨、牙周膜、牙骨质)炎症与破坏的系统性治疗,核心目标是 “控制感染、清除致病因素、阻止牙周组织进一步萎缩、尽可能恢复牙周功能与形态”,避免因病情进展导致牙齿松动、脱落。

牙周病主要分为 “牙龈炎”(早期,仅牙龈发炎,无骨吸收)和 “牙周炎”(中晚期,伴随牙槽骨吸收、牙周袋形成),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制定,遵循 “从基础治疗到手术治疗,再到长期维护” 的流程。

一、牙周病的核心致病因素:明确治疗靶点

治疗前需先明确病因,才能精准干预。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牙菌斑(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细菌群落),其次是促进因素:

  • 局部促进因素:牙结石(牙菌斑矿化形成,刷牙无法去除,是细菌滋生的 “温床”)、牙齿排列不齐(食物残渣易堆积)、不良修复体(如不合适的假牙边缘刺激牙龈)、吸烟(减少局部血液循环,加速牙周破坏);
  • 全身促进因素:未控制的糖尿病(血糖高会加重炎症,降低牙周组织修复能力)、内分泌紊乱(如妊娠期、更年期激素变化加剧牙龈炎症)、免疫功能低下(如艾滋病患者易患重度牙周炎)。

二、牙周病治疗的分级流程:从基础到进阶

牙周病治疗需 “循序渐进”,先通过基础治疗控制炎症,再根据恢复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手术,最后长期维护防止复发。不同病情的治疗方案差异如下:

第一阶段:基础治疗(所有牙周病的 “必做步骤”,控制炎症核心)

无论牙龈炎还是牙周炎,都需先完成基础治疗,目标是 “清除牙菌斑、牙结石,消除炎症,终止牙周破坏”,通常需 2-4 次就诊(每次间隔 1-2 周)。

治疗项目操作细节目的与效果
1. 口腔卫生指导医生示范正确刷牙方法(如巴氏刷牙法:刷毛 45° 角对准牙龈沟,轻柔旋转)、使用牙线 / 牙缝刷清洁邻面,推荐使用冲牙器辅助清洁;告知患者戒烟、控糖的重要性。帮助患者自主控制牙菌斑,减少后续复发(患者自我维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)。
2. 龈上洁治(洗牙)用超声波洁牙机(或手动器械)去除牙齿表面、牙龈边缘以上的牙结石、牙菌斑和色素(如烟渍、茶渍),术后抛光牙齿表面(减少牙菌斑再附着)。清除牙龈边缘的 “显性” 致病因素,缓解牙龈炎症状(如牙龈红肿、出血),多数牙龈炎患者仅需此步骤即可治愈。
3. 龈下刮治 + 根面平整用精细的龈下刮治器(或超声牙周治疗仪)深入牙龈沟以下(牙周袋内),清除附着在牙根表面的龈下牙结石、细菌毒素,同时将粗糙的牙根表面打磨光滑(根面平整),促进牙龈重新附着。清除 “隐性” 致病因素(龈下结石是牙周炎的核心病因),消除牙周袋,阻止牙槽骨进一步吸收,是牙周炎治疗的核心步骤。
4. 消除局部促进因素调整咬合(磨除过高的牙尖,避免咬合创伤加重牙周破坏)、拆除不良修复体(如边缘不密合的假牙)、拔除无法保留的严重松动牙(避免炎症扩散)。减少对牙周组织的额外刺激,为牙周修复创造良好环境。

基础治疗后评估:治疗 1 个月后复查,若牙龈红肿、出血消失,牙周袋深度≤3mm(正常范围),牙槽骨吸收停止,说明基础治疗成功,进入 “长期维护阶段”;若仍有牙周袋(深度>5mm)、牙龈反复出血,需进入 “手术治疗阶段”。

第二阶段:手术治疗(中重度牙周炎的 “补充治疗”,修复牙周组织)

仅针对基础治疗后效果不佳的中重度牙周炎患者(如牙周袋深度>5mm、牙槽骨吸收严重、牙龈退缩明显),目标是 “彻底清除深层感染、修复牙周组织缺损、恢复牙周功能”,需在局部麻醉下进行,术后 1-2 周恢复期。

常见手术类型及适用场景:

  1. 牙周翻瓣术
    • 操作:切开牙龈,将牙龈瓣(牙龈组织)翻开,暴露牙槽骨和牙根表面,彻底清除深层的龈下结石、肉芽组织,必要时修整牙槽骨形态(如去除尖锐的骨突),最后将牙龈瓣复位缝合。
    • 适用:牙周袋深度>6mm、根面牙结石难以通过龈下刮治清除的患者,可有效消除深牙周袋,促进牙龈与牙根重新附着。
  2. 引导性组织再生术(GTR)
    • 操作:在翻瓣术后,于牙槽骨缺损处放置 “生物膜”(如可吸收胶原膜),隔离牙龈上皮细胞,引导下方的牙周膜细胞、成骨细胞生长,促进牙槽骨、牙周膜再生。
    • 适用:牙槽骨有明显缺损(如水平吸收或垂直吸收)的患者,可恢复部分骨量,减少牙齿松动度。
  3. 牙龈成形术 / 牙龈移植术
    • 操作:
      • 牙龈成形术:修整增生、形态不规则的牙龈(如药物性牙龈增生),恢复牙龈正常形态;
      • 牙龈移植术:从口腔其他部位(如 palate)取少量健康牙龈组织,移植到牙龈退缩的区域(如前牙区牙龈退缩,影响美观和牙根保护),覆盖暴露的牙根。
    • 适用:牙龈形态异常、牙龈退缩导致牙根敏感、影响美观的患者。
  4. 牙周夹板固定术
    • 操作:用纤维带、树脂或金属夹板将松动的牙齿与健康牙齿固定在一起,分散咬合力,减少松动牙的负担,促进牙周组织修复。
    • 适用:牙齿松动度 Ⅱ-Ⅲ 度(可轻微晃动或明显晃动)、但仍有保留价值的患者,固定后需配合软食,避免咬硬物。

第三阶段:长期维护治疗(牙周病 “不复发” 的关键,终身坚持)

牙周病是 “慢性复发性疾病”,即使基础治疗或手术成功,若后续维护不当,牙菌斑、牙结石会再次堆积,导致病情复发。因此,长期维护是治疗的 “最后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”,核心是 “定期复查 + 持续自我维护”。

  1. 定期复查(个性化频率)
    • 治疗后前 3 个月:每 1 个月复查 1 次,检查牙龈状况、牙周袋深度、牙菌斑控制情况,必要时进行 “辅助洁治”(清除新形成的少量牙结石);
    • 治疗后 3-6 个月:若病情稳定,可改为每 3 个月复查 1 次;
    • 长期稳定后:每 6 个月复查 1 次(类似 “定期体检”),终身坚持,及时发现早期复发迹象(如牙龈轻微出血),避免病情加重。
  2. 持续自我维护
    • 每日清洁:坚持 “巴氏刷牙法”(每次刷牙 2-3 分钟,早晚各 1 次),配合牙线 / 牙缝刷清洁邻面(尤其是牙周袋较深的区域),每天用冲牙器冲洗 1 次(清除牙龈沟内的食物残渣);
    • 控制全身因素: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(空腹血糖<7mmol/L),吸烟者必须戒烟(吸烟会使牙周病复发率升高 50% 以上),更年期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激素水平;
    • 避免不良习惯:不咬硬物(如坚果壳、骨头),避免用牙齿开瓶盖,减少牙齿咬合创伤。

三、不同阶段牙周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

牙周病治疗的效果与 “病情严重程度”“治疗及时性”“患者配合度” 直接相关:

  • 牙龈炎(早期):仅牙龈发炎,无骨吸收,通过基础治疗(洗牙 + 口腔卫生指导)可 100% 治愈,牙龈恢复正常,无后遗症;
  • 轻度牙周炎(牙周袋≤4mm,少量骨吸收):基础治疗后炎症可完全控制,牙周袋消失,牙槽骨吸收停止,牙齿松动度减轻,长期维护可避免进一步破坏;
  • 中度牙周炎(牙周袋 5-6mm,明显骨吸收):基础治疗 + 部分手术(如翻瓣术)后,炎症可控制,牙周袋深度降至 3mm 以内,牙槽骨可能有少量再生,牙齿松动度明显改善,需严格长期维护;
  • 重度牙周炎(牙周袋>6mm,大量骨吸收,牙齿 Ⅲ 度松动):治疗目标以 “控制炎症、保留有价值的牙齿” 为主,部分严重松动牙需拔除,剩余牙齿通过基础治疗 + 手术 + 夹板固定保留,预后相对较差,需更频繁的复查(每 2-3 个月 1 次)。

四、常见误区:“牙周病就是‘上火’,吃点消炎药就行”

  1. 误区 1:牙周病是 “上火”,靠吃药能治愈实际情况:消炎药(如甲硝唑、阿莫西林)仅能暂时缓解炎症(如牙龈红肿、疼痛),无法清除牙结石和牙菌斑(致病根源),停药后病情会立即复发;且长期滥用消炎药会导致细菌耐药,增加治疗难度。牙周病的核心治疗是 “物理清除致病因素”(洗牙、龈下刮治),而非依赖药物
  2. 误区 2:洗牙会 “损伤牙齿”“导致牙缝变大”实际情况:洗牙是用超声波振动清除牙结石,不会损伤牙齿表面(牙釉质硬度远高于超声波探头);“牙缝变大” 是因为洗牙前牙结石填满了牙缝,清除后暴露了原本的间隙,并非洗牙导致 —— 若不洗牙,牙结石会持续压迫牙龈,导致牙缝进一步变大、牙龈退缩。
  3. 误区 3:牙周病治疗后 “牙齿不松了就可以不用复查”实际情况:牙周病的复发是 “无声的”,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牙龈轻微出血(易被忽视),若不定期复查,牙结石会再次堆积,牙槽骨会持续吸收,等到牙齿再次松动时,往往已发展为中重度牙周炎,治疗难度大幅增加。长期维护比单次治疗更重要

总结

牙周病治疗是 “系统性工程”,需遵循 “基础治疗→手术治疗→长期维护” 的流程,核心是 “清除致病因素、控制炎症、防止复发”。早期治疗(牙龈炎、轻度牙周炎)效果极佳,可完全逆转;中晚期治疗虽无法完全恢复已吸收的牙槽骨,但能有效控制病情,保留牙齿,避免脱落。

若你出现 “牙龈刷牙出血、牙龈红肿、口臭、牙齿松动” 等症状,建议尽快到正规牙科(优先选择 “牙周科” 专科)就诊,早期诊断、早期治疗,是避免牙周病导致牙齿脱落的关键。

右侧